中國IC設計業取得了令全球矚目的飛速發展,而且在國際舞臺上的舉動也頗具吸引力。按照中國半導體行業學會IC設計分會理事長魏少軍博士分享的數據,中國目前擁有超過670家設計企業,2015年預計銷售額為1234.16億元,年度增長率達到25.6%,可謂是全球半導體業的獨秀。
IC設計業的發展也極大地促進了本土代工業、封裝業的發展,對EDA\IP和設計服務業的需求也呈現出新的變化。可以說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鏈已經進入到良性循環的階段。
以下兩張圖從宏觀的角度體現了中國設計業的現狀和增長態勢。
珠江三角洲增長超46%。
不同應用領域的增長率。
本文匯聚了半導體產業鏈10多位高層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全面分析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趨勢。
還存在著什么問題?
一個產業的成熟就是不斷出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并向更成熟發展。我們首先看看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經歷過多年發展后還存在著什么問題?
IP、人才、行業驅動力、業務模式等是目前業界人士關注的重點。
臺積電(TSMC)中國區業務發展副總經理羅鎮球的觀點頗具沖擊力:“據我們的觀察,全世界在半導體行業里面合資的公司都走不出去,只有獨資的公司越做強。像英特爾、三星等幾個領先公司都是獨資。這個行業特色就是執行力和決策要很集中,所以是非常重資本支出、智力密集的行業。”
對于傳統的IC設計行業而論,整機系統廠商的介入正在動半導體這塊奶酪,IC設計公司的活力也日益旺盛。中國半導體業的故事日益精彩。
Mentor Graphics中國區總經理Pete Ling分享了他的看法:“Apple和華為等公司自己做IC,市場會壓縮一點。從EDA廠商的角度來看,代工業還在快速成長,但我認為遇到一些困難:一方面從技術上如何往下延展。還有就是人力的成本,沒想到成長的也這么快。”
半導體業和整機業息息相關,智能手機的成長曾經是一個重要的驅動引擎,但在2015年出現了下滑的趨勢,那么,是否會出現新的應用來驅動半導體業的下一波成長?有關內容會在預測環節分享。
如何界定是否濫用IP一直是業界頗具爭議的話題。
“有關IP問題,任何一個公司價值就是他能夠產生多少自己的價值。當你用了很多外面買來的IP,做出來的產品在性能和售價都能反映出來。事實上用IP是對的,能夠讓設計周期變短,能夠抓住市場,但如果你在產品應用的后期,再用IP,成本又比較高,這個就是像魏少軍教授講的濫用。說的再明確一點,如果你有一個很明確的目的,如果有新的概念、新的想法,能夠抓住第一波的應用占領市場,IP就是縮短流程很好的方法,但是你到了產品的尾端,目的是節省成本,你就沒有辦法創造價值。”羅鎮球表示。
“過去幾年中,中國半導體設計也實現了一個跨越式的發展,現在有很多企業已經走到世界前沿,沒有再學習的對象了,這時候新的產品不能靠堆砌IP的形式做他們新的設計。他們要有自主的IP,要導入自己新的應用,有一些新的IP。因為這時涉及到系統問題,如果你這個核沒有人懂得怎么開發,沒有人懂得怎么寫應用,你這個核是沒有用的。”Mentor亞太區技術總監Russell Lee說。
VeriSilicon的總裁和CEO戴偉民認為并不是核多就意味著領先,“不要去比!我們選的芯片一定是可以量產的。”他的觀點十分明確。
Pete Ling的一個忠告也值得在此分享,“國內的客戶特別勇敢,相對其他客戶更敢用最先進的,這在背后其實有海量的工作要做,他們有的可能沒有意識到風險,或者有些需要跟Foundry協作,跟EDA廠商協作的東西。這時互相協作就非常重要,這就是為什么Mentor是一家比較獨特的公司,我們非常自己專注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