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草-久久综合操-久久综合爱-久久综合99-久久笫一福利免费导航-久久资源总站

淺析光伏上網的技術前景

  一、風電并網的啟示

  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國,其產業的中國特色之一,便是規模效應。才幾年功夫,我們的風電裝機容量便躍居世界第一。

  大量風電機組的并網,使本來以供定發的電網調度,一下子很不習慣。在水火互濟的時代是負荷問我要多少,我就安排發多少,調度100%地掌握著發電側的主導權。但風電的出力,是看老天爺的安排,非調度所能主導。這樣,一下子變成了我能發多少,你就用多少,竟把一向牛氣沖天的調度主導權悄悄地蠶食掉一塊!但風電是清潔可再生能源,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心里不舒服還得幫助消納。

  平心而論,在風電總發不到全網15%的水平上,調度起來并無實質性困難。雖然風神往往在電網最不需要的時候開始發力,完全不顧用戶的偏好,但畢竟不到15%,把水、火調下來一點就擺平了。調度感到氣悶的是:風電的并網有點扭轉乾坤的意思,調度無意中被人綁架了一回。它意味著電網運行的主導權慢慢被轉移到了發電側。

  二、資本尋找“光礦”

  我們都生活在陽光下,哪個地方不出太陽?但資本就是看上了格爾木的荒原,一次就安裝了幾平方公里的電池板。那里并不是負荷中心,投資人卻在那里大興光伏,把收集起來的低密度能流通過特高壓送往中東部,完全失去了光伏發電本可以就近裝機的優勢。為什么?因為光伏企業在成本線上生存,在西部這片陽光燦爛的土地上,才能勉強維持微薄的利潤。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如果把光伏板搬下青藏高原,即使效率降低1%,它就要虧本。它是企業,它要在投運后的第二年就開始盈利,否則就會被后投的廠家打敗,不再有翻身的日子。所以它必須尋找光的富礦,才能維持生存。那種曬著太陽唱著歌就把錢賺了的幸運,從來就沒有光顧過光伏電廠。

  三、跟著天氣走的電網

  如果說玉門關的春風,總是在入夜時分、在電網最不需要電能的時候開始不識相地吹拂,那么光伏電廠倒是有眼色的---當人們開始上班需要電能的時候,它也擺開架勢攬光入懷開始發電,這對現時的電網來說是很識時務的。不過,幸虧青藏高原少云無雨,否則遇到江南那樣的黃梅天氣數月不開,那就糟糕透了。

  且撇開這些不說。

  光伏上網同風電一樣,它又一次蠶食了調度以供定發的主導權。因為,花了大價錢好不容易收集起來的那么一點點光能,國家是絕對不會讓它白白浪費的,一定得進網。只是從調度的角度感覺,這電網是越來越跟著天氣走了,跟以前那種集中式能源轉換大為不同,它意味著調度開始要轉變觀念,跟老天爺來周旋了。

  氣象部門立即看見了商機,開始向電力部門收取天氣預測咨詢費:因為,是否刮風或者有好太陽,決定著日方式的發供安排。

  四、微光發電

  其實光伏發電的真正優勢,是在凡有陽光的地方都能發電。負荷中心當然也有陽光,為什么不在那里建廠,非要跑到昆侖山的禿頂上?經濟原因已如前述。但從技術層面看,是因為光板的轉換效率還太低。負荷中心大多在中東部地區,包含著深刻的歷史原因:東南沿海雨量充沛,物產豐富,人文薈萃,人才濟濟,人群鼎沸,,,,,,如果它也象青藏高原那樣荒無人煙,干旱少云,降水量低于蒸發量,它也就不會成為負荷中心了。

  以目前的技術,在這些地區建光伏電廠,可能還要虧本,于是沒有辦法,只好放棄分布式發電的優勢,跑到昆侖山上去曬太陽。

  但是你能看到,中東部地區植被豐茂,萬物生長也是靠太陽的,綠色植物能利用的能源,我們為什么做不到?顯然,這就是我們的技術差距,也就是我們的希望所在。現在,你可能已經在使用太陽能計算器,這塊小小的電池板,在散射光下就能產生電力,說明我們的前途是光明的。

  以上的課題,就是微光發電,或者叫低光度發電。

  五、分布式電網的困局

  在風電、光伏合起來總發不超過全網負荷30%的今天,理論上電網的調峰和消納并不存在困難。

  德國的例子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屋頂電站很普遍,家庭用電的40%來自光伏,60%來自電網。光伏發電的幾乎全部,都由自己“笑納”。電網仍然起著支撐供電質量的主導作用。

  全網負荷因此減去40%,那是一筆多大的財富啊,可以減排多少二氧化碳和硫化物?

  但如果要進一步提高“風、光”電源的比例,技術困難將呈指數方式增加:假如風光發電總出力達到總負荷的80%,晝夜變化如何解決?儲能固然可以晝儲夜發,但目前尚無高容量儲備技術;其次,黃梅季節3個月陰雨天,負荷怎么解決?幾乎是無法解決的難題,除非微光發電高度發展,才有可能破解這道難題。

  當然,到那時可能會發展出更大范圍的遠程輸電,把撒哈拉電場的能流輸往世界各地,或者,懸浮于太空的光伏電站,通過微波把電力送回地球,等等。

  在電網的微觀方面,管控技術也將發生巨大變化:保護必須發展出雙向的模式,并能敏銳感知潮流方向;逆變器則一定帶有AGC功能,可以根據電網頻率的微小變化來改變饋入電網的能流;AVC技術則可根據電壓信號的細微變化來投切電容后備等等。

  六、結語

  總之,在大機組、大調度統治了電網100余年后的明天,轉換能量的原動機逐步變得不再由調度控制,相反,氣候與氣象開始引導調度,日方式將嚴重依賴于短期天氣預測;儲能技術不得不發展起來,以平衡調度無法預期的變化。

  無數的電源點共享著它們自己生產的能流和信息,電網已經不再是主要動力的提供者,而是頻率和電壓等電能質量指標的管理者和協調人。

free spyware for phones click phone tracking app for android

相關文章